中国,上海——近日,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(上海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创领®心律医疗”)生产的PLATINIUM™系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ICD)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颁布的医疗器械注册证,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ICD,即将正式投入临床应用。
本次获批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包括双腔PLATINIUM™ DR 1540和单腔PLATINIUM™ VR 1240两个型号规格。
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有效且常见的植入式医疗器械。根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双年会(CSPE2024)披露的最新数据,在中国,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,并带来沉重社会负担。ICD可提供心室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等分层治疗,应对危及生命、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室性心律失常。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,植入ICD 是目前预防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。
1947年,电除颤仪器及技术问世,可为患者提供体外除颤。然而,著名医学科学家、ICD之父Michel Mirowski在研究中发现,体外除颤器发放的高除颤电能90%都消耗在从胸外到达心脏的途中,最终仅10%的电能到达心脏并起到有效除颤的治疗作用。因此他提出将除颤仪植入体内这一设想。在当时,体内除颤这一设想过于大胆,反对者众,因此Mirowski获得的研究资源支持十分有限,而Mirowski依然迎难而上。1980年,Mirowski的ICD最终完成了美国FDA的实验要求,获批进入临床应用。1980年2月4日,一位57岁急性心梗的女性患者植入了初代ICD,这是人类历史上首例ICD植入手术,亦是人类在征服猝死的征程上迈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。此后数以万计的猝死高危患者的生命得以拯救,在死亡的边缘获得重生。
从1980年至今,ICD已投入临床应用44年,从单腔发展到双腔及三腔ICD(即CRT-D),从仅有除颤的“有痛”治疗,演进为能根据需要实施“无痛”分层治疗,功能上亦持续升级拓展。一路走来,ICD已成为人类征服猝死的丰碑。
然而,长期以来,国内ICD疗法渗透率相较于心源性猝死高风险人群而言,尚处较低水平,且国内临床所使用的该类产品均来自进口企业。此次PLATINIUM™ ICD的获批,正式开启了我国心律管理领域高能量除颤细分市场的新纪元。
PLATINIUM™单腔ICD预期使用寿命超过14年,双腔ICD预期使用寿命超过13年,卓越的设备使用寿命能显著减少设备更换次数,从而降低设备置换手术带来的并发症风险。同时该产品配有先进的基于房室关系的鉴别算法(PARAD+™),精准鉴别室上速,避免误治疗,专有的BTO算法允许患者在心动过速区实现生理性起搏。
创领®心律医疗成立于2014年,持续聚焦心脏节律管理业务。未来,创领®心律医疗将继续携手行业同道们一起,加速MRI兼容ICD的国产化步伐,积极推动ICD技术发展与临床应用,为国内患者提供更多可用且可靠的医疗资源与有效的救治手段。
©Copyright 1998-2025, MicroPort Scientific Corpor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 技术支持:唯引互动 | 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沪ICP备69616171号
>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4876号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沪)- 非经营性 - 2016 - 0131
“九游会·J9”、“MicroPort”及“ ”为我司注册商标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。